
毕业后的大学校园情侣:毕分族与毕婚族
来源:羊城晚报 文章作者:区健妍
然而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距离感”加速了校园爱情的触礁,有人出国深造,有人执意留守;有人高成,有人低就......在80后大学生看来,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在这个阶段都是不可调和的,与其苦苦维持,不如斩断情丝,各自从头再来。
分析
好多大学生不知情为何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向阳认为,“8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成长的外部环境不同,他们与上几代大学生相比,爱情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张教授分析,如今大学校园的恋爱成功率偏低,出现“毕业就分手”的现象,一方面与“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优先考虑自己有关。这代大学生眼中,爱情并非无上的“神圣”,变得更为平淡,是处于“一般朋友”和“爱人”的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张教授曾经分析了一些大学生恋爱的个案,发现很多人恋爱的动机是“在大学好歹要谈一场恋爱”,不是真的懂得“情为何物”。由于缺少感情基础,大学生们在面临考验的时候表现得耐性不足,也较易为现实动摇。
提醒
作任何决定前都要认真考虑
“毕婚族”——
我爱你,毕业就领结婚证
失恋总在毕业时,对大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但近年来,不少大学生恋人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毕业就结婚”,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毕婚族”引起了社会的好奇与关注。
有爱情也会有面包
中大毕业生小莫与小郑是同班同学,也是相爱三年的恋人。拿本科毕业证那天,他们赶到了民政局,把结婚证也一同领到手。尽管这个“疯狂”的举动,惹来身边亲友的极大非议,但他们最终还是排除万难,在大学附近的城中村租了房子,安了小家。
虽然小两口毕业前都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但试用期收入加起来不到3000元。除了房租、水电煤气、伙食费、交通费等,已所剩无几。小莫偶尔也会为生活琐碎事和钱的问题,向老公小郑发点小脾气,但毕竟小两口相知相爱,矛盾很快化解了。小郑经常安慰和鼓励小莫:“只要我们夫妻同心,爱情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有迹象显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毕婚族”越来越多了,其中女生占绝对主力,一些女大学毕业生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特殊“出路”。
某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小徐一毕业就嫁到了深圳。先生家境殷实,大学毕业前夕,已经为小徐在深圳某单位物色了一份“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
小徐的同班女同学对她羡慕不已,认为“这样小徐可以少奋斗十年!”女同学普遍认为,尽管现代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对于传统的中国女性而言,找个“好归宿”还是终极目标。
毕婚族:同甘共苦谋幸福
“毕婚族”是一个新生群体,由于其主体对象是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毕婚族”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必然比其他婚姻群体的对象要多很多。
经济困扰:“毕婚族”也是“月光族”
在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眼中,“钱”是所有问题的“恶源”。同样,经济不能独立,是困扰“毕婚族”婚后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毕婚族”往往都是“月光族”。
小曹夫妻就在“购房”问题上遇到难题。眼看着广州的 房价日益高涨,小两口也按捺不住想买房。但银行存折一翻,全部家当不足五位数,还不够买两平方米。他们不得不向双方家人求助“首期”。很多“毕婚族”都有这样的经历。尽管生活上,他们已经脱离了父母,但由于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只能靠刚工作的那点收入来支撑一个家。一旦遇到要花大钱的时候,还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
家庭生活:“小皇帝”也得做家务
如今的“毕婚族”大都又是独生子女,温室中成长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走到一起,家务事谁做,是个大问题。协调不好,立即可能爆发家庭“危机”。
“毕婚族”Roy和Connie的小家庭从来不敢轻易接待客人。因为家里除了每星期钟点工来的那一两天是整洁的以外,就似乎没有干净过。Roy经常向母亲“投诉”老婆不会管家;岳母心疼女儿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也埋怨女婿不疼老婆。婚后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了这个“毕婚族“家庭纠纷的导火索。
角色转换:“毕婚族”仍然需适应
有调查显示,过早走入婚姻的大学生们一般都难以一下接受从“未婚”到“已婚”的转变。一方面,他们害怕“已婚”身份遭年轻同事和朋友疏远,很多人在婚后更喜欢参加各自圈子的社交和聚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已婚观念的束缚,尤其不希望对方过多地参与其他社交圈子,害怕因此而越走越远。这种心理落差和无法适应的角色转变,导致了少部分“毕婚族”婚姻“中途死亡”。
提醒
大学毕业生对待婚姻应慎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周少贤老师认为,大学生对待婚姻应该慎重。因为一个成熟的婚姻需要双方有处理婚姻的能力,处理双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经济上的独立性。从心理学角度说,双方要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
·上一篇文章:把留给男友的处女身给了网恋已婚男
·下一篇文章:老板儿子喝得醉醺醺抱住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