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管不善珍品成庸物 给民间国宝寻找一个家
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第一届民间国宝的评选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普遍关注,但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和发现值得人们深思,并亟待整顿和规范。
首先,民间收藏的不规范,收藏的热门领域成为造假和赝品泛滥的多发地。当从13329件报名藏品中遴选出6件国宝的时候,在欣喜的同时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数千件的瓷器和古钱币中,却没有一件达到国家一级馆藏文物的标准。原因何在?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藏也逐渐开始转热。在全民收藏的潮流下,藏者一窝蜂地涌向收藏的热门领域,瓷器与古钱币首当其冲。因为专业知识匮乏、鉴定混乱等原因,普通藏者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对自己手中的藏品始终是难辨真假,可见对收藏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已经迫在眉睫。其次,因为收藏不力,国宝逐渐变质,并蜕变为庸品。在第二次民间国宝评选启动仪式上,展出了唐代工笔人物画、宋代龙泉窑孩儿枕、北宋定窑莲瓣纹刻花大碗、清康熙豆青牡丹蝴蝶纹葫芦瓶、清康熙毛奇龄书法册页等六件有残缺的民间文物藏品,这些藏品在破损之前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因为保存、保管、保护不当受到损伤,其观赏性和市场价值都大大降低。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指出,收藏有两层含义,收和藏。收集珍品难,而藏更难。藏品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人为损坏可以预防和避免,自然损坏却不能。各类藏品自然损坏过程主要是受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和灰尘及霉菌、害虫、紫外线的破坏等等。因此,若想防患于未然,必须将收藏环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标准,这涉及到很多细节,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有效延长藏品的寿命。可见,民间收藏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致使对藏品的保存不力,损坏便在所难免。
首先,从形式上到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的完善。第一届民间国宝的评选主要采取藏家报名,第二次将从自发向自觉过渡,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目前,主办方已经成立了七个寻宝组,在启动仪式开始之前,寻宝活动便已展开,地域上遍及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全国各地。与此同时,民间国宝的参选范围也将得到延展。在仪式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副主任王锦强表达了一点愿望,得到了主办方的一致认可。王锦强认为,民间国宝评审应该把面放宽一些,第一届评出来的有书画、青铜器、玉器、古籍、木雕等文化遗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有些民间文化遗产项目的珍品、孤品、绝品等文化遗产也可以列入评审范围,比如木板年画、中国剪纸、唐卡、刺绣、篆刻、文房四宝等等。
其次,民间国宝的评审标准不仅不会降低,还会更加严格。著名古钱币鉴赏专家戴志强表示,民间有珍品,但是发现非常难得。按理来说,达到三级国宝标准便可以算是国宝了,但是组委会没有降低标准,反而更加严格,非常之难得。第一届评选出来的西周晚期秦公壶等六件国宝得到了广大藏家的认可,第二届还将再接再厉,发掘出更好的民间珍品,以飨收藏爱好者。最终结果将在2008年11月,评选出6件金奖和6件银奖的国宝级文物。
在民间国宝评选的契机下,国宝持有者受到了社会的承认,藏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宝收藏的环境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象棋棋谱《渊深海阔》的持有者刘国斌在这次评审的影响下,被中国象棋协会定为“象棋文化典籍的传承人”,国家棋院也正在以《渊深海阔》为镇馆之宝组建象棋博物馆,这对相关典籍的收藏和保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现场的专家都表示,民间国宝的评选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珍品得以发现,使其宝有所管,宝有所藏,受到关注。
民间国宝评选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呼吁广大民众共同来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它让曾被遗忘在民间的珍品得到关注,相关的产业也得以发展和开掘。民间国宝评审委员会主任高玉涛表示,民间国宝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已经达到了国宝这样一个标准,在评选之后将会更加注重它们价值的挖掘,并努力使之得以传承。对它们的研究和发掘不会中止,后续将会举办更多的研讨会,来发掘国宝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随着民间国宝评选的如火如荼,散落在民间珍品的“处在深闺人不识”的情况将得到改变。
保护民间国宝就是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民间国宝,就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藏宝于民的观念深入人心,定会有大量的珍品被发现,更多文化研究成果面世。
·上一篇文章:毛泽东朱德等开国元勋之间动人故事
·下一篇文章: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揭秘:十种脸型传达神秘预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