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无冕女皇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天光云影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1613-
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本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1625年,年仅13岁,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在后金(大清)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卒谥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孝庄皇太后的功绩可以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虽然她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公开称帝;或者可以向清末的慈禧那样操纵幼主,大权独揽,然而她都没有,她这种深明大义、淡泊名利的品格是最让人敬佩的。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后人的尊敬。
慈禧太后(1835-1908),中国清代咸丰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 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6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由于不满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
奕䜣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5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
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4岁侄(亦系外甥)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
奕䜣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硁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 ,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掌权时间最长的女性。
·上一篇文章:同为布衣皇帝,刘邦与朱元璋的“夫妻生活”差别为何那么大呢
·下一篇文章:中国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