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宝家为让古董卖高价砸碎60万件南海珍宝(图)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尽管背着13000名日本集资者要他还钱的官司,但英国头号寻宝家米切尔·迈克·哈彻(Michael "Mike" Hatcher)仍是热情似火地展开新一轮的南海捞宝行动。全世界有良知的海洋考古学家担心,这个为了让所捞古董卖出更高价而砸碎60万件南海珍宝的英国人,一旦发现新的南海沉宝,必将重演新一轮的南海文物浩劫。 孤儿院里走出的头号捞宝家 1940年出生,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哈彻头上戴着令人炫晕的光环:“英国头号寻宝家”、“南海捞宝一哥”、“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数百部电影、电视记录片、纪实文学和小说干脆将他封为“当代最成功的寻宝家”,以彰显他先后成功打捞到80多艘二战和古代沉船,给投资者几千万美元的巨额回报。 哈彻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虽说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孤独、贫寒、寂寞和严厉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看了许多极富幻想的书,其中那些寻宝家一夜暴富的小说最受哈彻所爱:“在孤儿院那样的环境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象书中的主人公那样突然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要好伙伴过上跟外面的孩子一样的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瞑暝中似有定数。不管怎么说,这些书事实上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哈彻开始实现儿时的梦想--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收回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第一艘古船--一艘载有22000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并在卖给收藏家后一举获利数百万美元,比他之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大为振奋的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一心寻找南海古沉船。为此,他开始亲自到世界各地的
图书馆,或者高薪聘请大学生们扎进图书馆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哈彻研究最多的是现在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 研究结果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老档案记载,1752年冬,载着1150吨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中国的瓷器,黄金,五个月的给养,以及112人从中国的广州驶往西方,它的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以后,于 1753年1月3日不幸触礁沉没。船上的80人沉尸南海,32人生还,并于一周后驾两艘小艇抵达巴达维亚。 1984年5月,哈彻用了十周的时间,探测到了这艘沉船,并且将船上的货物——239000万件瓷器和125块45公斤重产于南京的金锭全部打捞出水。同时出水的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字母VOC的青铜铸炮。尽管此时的哈彻并不了解这些瓷器的价值,但当他委托拍卖行拍卖,并换回千万美元的回报后,哈彻惊呆了。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这些瓷器拍卖后不到一年,收藏家们居然以拍卖价的10至15倍成功卖出他所捞到的瓷器。这么一来的话,哈彻完全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他也因为“哥德马尔森”号所捞宝藏一举成为当时“最富有的捞宝家”。 寻找“东方泰坦尼克”号 1848年,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写了一本名为《东印度航行指南》的小手册。这本小手册让哈彻锁定了他的下一个大目标,那就是“泰星”号巨型帆船残骸。 据《东印度航行指南》以及其它的文献记载,“泰星”号的沉没堪称“东方泰坦尼克”号: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今印尼)。 “泰星”号 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长名叫游涛蔻,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水手,在此前的五前里每年都要跑一趟中国与印尼。 “泰星”号从厦门出航的时候,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
·上一篇文章:业内始终缺乏动力 四川书画业呼唤职业经纪人
·下一篇文章:拍卖书法小心赝品 收藏者对此必须加以提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