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疯炒普洱茶内幕:少数庄家导演资本争夺

来源:新民周刊 文章作者:佚名

洱茶范畴,企业的业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纷争不下中,专家组达成了折中方案:把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

  邹家驹后来被意外邀请参加了论证会,但他并未怎么发言,因为组织者给他的发言时间只有两分钟,且有人给他短信要求放生茶一条生路。

  邹家驹悄然离开,《标准》最终将生茶归纳进普洱茶范畴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反感,很多人表示,搞了一辈子茶,现在反倒摸不着头脑了。

  因为有了“普洱茶(生茶)”的定义,企业扩大了运作空间,对地方政府而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标准》实施后,企业雨后春笋,生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各家都将精力集中在生茶。

  “生茶摆上十多年才会自然发酵成普洱茶。但现在提前享有了普洱茶的药理、保健概念与价值。”

  “外部市场多数对普洱缺乏了解,《标准》更是把很多人忽悠得找不到北。”于是,生茶被拿来恶炒,原料暴涨,导演了今春生茶的疯狂。

  央视不久前质疑普洱茶的药理功能,一些企业与部门希望邹家驹带头反驳,被他拒绝,“生茶就是绿茶,确实没有普洱茶的那些功能!怎么反驳?!”邹家驹反问。

  他认为,《标准》直接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告诉记者,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将普洱茶标准从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听说,生茶将被排斥在普洱茶概念外。”

  扭曲的市场文化

  邹家驹几年前就捕捉到了热炒普洱茶的端倪,对“开茶店就是开银行、存茶就是存钞票”的批判是他的第一篇檄文。

  我们都知道来自台湾地区的茶商是普洱热的主力推手与“祖师”,“其实,台湾人自身消费最理性。”邹家驹说。来自台湾的茶商李先生也告诉记者,台商清楚目前普洱茶泥沙俱下,“台湾人喜欢喝老茶,一般不到广东市场淘货,都在一个熟悉的台湾茶客圈内交易。”

  今春的炒作,台湾人已经不再是主角,但在邹家驹看来,他们仍在给目前的茶市增添乱相。邹家驹记得,几年前在云南还很少看到关于普洱茶的书。

  某邓姓台湾茶商堪称权威,此人率先出了一本关于普洱茶历史的书,送给邹家驹,“我一眼就看出历史错误,当即写文章反驳。”此后,关于普洱茶的各类书籍层出不穷,掀起了一股探询普洱茶文化的热潮,邹家驹说这些书很多都是在“创作历史”。

  “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以专家自居,混淆视听,打造了一个扭曲的市场文化基础。”

  茶是一个饮品,满足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炒家眼里,也只有附加历史文化概念,普洱茶才有提升价值的空间。

  这也正是这些书争先恐后出世的原因。“普洱茶长期以来不值钱,是因为历史文化附加值低,历史附加值低不代表没有历史,只是因为边远文化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被挖掘。”邹家驹说。

  “这正给文化炒家提供了机会,胡乱编造,有几个人静心研究普洱茶真正的历史?”

  除此以外,他对一些商业炒作也很是反感,有台湾商人策划认养古茶树活动,遭到邹家驹驳斥:“这不是保护,是破坏!古茶树千百年来生长在原始森林,要哪个来认养?!”

  瑞典哥德堡号中国行,也被炒家借作平台,大炒“哥德堡号”普洱茶,“居然还有领导为此去剪彩!”

  各类专家粉墨登场,很多都被邹家驹质疑过,某台湾“专家”在云南开了一个普洱茶博物馆,开馆第一天邹家驹就发现了一大堆“赝品”,他拍照为据,回去后写文章揭露。

  “他也没法反驳我,看到我客气得很,想让我不写。我管他呢!”邹家驹说,“那实际就是个茶馆,云南为什么要给他这样一个平台?”

  普洱茶很多概念,包括“茶中古董”、“干仓”、“湿仓”都是台湾“专家”发明的。

  邹家驹一段时间一直疑惑,普洱茶在历史中一直没有所谓的“干仓”、“湿仓”

|<< << < 11 12 13 > >> >>|

·上一篇文章:《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下一篇文章:被法西斯逼死的德国画家(图)



相关文章

·一妻十五妾:揭秘袁世凯的荒淫生活

·揭秘湖南50年前人虎大战:百只华南虎围村伤

·央视女编辑曝新西兰留学生淫乱生活内幕

·揭秘:床上女人最恨男人5件性爱恶行(图)

·海外拉帮套,揭秘华人假结婚

·揭秘萨科齐访华前因后果(图)

·揭秘:艺术院校的女大学生被富商包养的生活

·这样成为名导演的“某”女郎

·民间资本炒作红木家具 价格升至每斤3万元

·杨受成很想让蓝燕演黛玉 选手透露胡玫退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