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文学期待黄金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李舫

    “进入新世纪之后,文学在稳步发展与持续变异之中,一方面取得了不小实绩,一方面又显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不局限于文学本身,与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谈到文学的时代背景,评论家白烨说。

    “中国文学国情论坛” 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鲁迅文学院等学术机构20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出席,让这次会议显得分外热闹。

    会议主题为“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将文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表征着文学对自身所处境遇的主动接受,也表征着文学视野的日渐开阔。

    早已从象牙塔走出来的纯文学,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十字街。

    
文学,还有“黄金时代”吗?

    去年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权威媒体访问时,突然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此语一出,引起中国文学界一片哗然。“是到了对中国文学进行反思和定位的时候了!”一位作家在博客中写道。

    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来描述文学在鼎盛时期的境况,似乎并不过分。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纯文学的“黄金时代”,然而此后的10余年间,文学从“失重”到“躲避”,从“边缘”到“失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窘迫。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将文学的困境归结为“文学焦虑”:“当代文学所发生的异常深刻的变化,使文学超越了已往的模式,表现出‘多元并立’的景象,文学处在各种图像和声音的超级文化符号的挤压之中。”

    不仅不再辉煌,文学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纯文学市场低迷、销量萎缩、读者严重分流,成为纯文学面对的普遍问题。进入新世纪,纯文学期刊的订数从百万份的最高峰跌落到一两万甚至是几千、几百份的低谷。

    “不得不承认,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文学期刊向市场的大突围基本上宣告失败,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感慨:“近七八年来,文学期刊的面貌可谓旧貌换新颜:封面改了,版式改了,纸张改了,内容改了,冲破纯文学的清规戒律,倡导跨文体写作,鼓吹行走文学,强调作家立场,注重故事叙述。”可是,问题是,“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市场依然故我。”他困惑道:“文学期刊怎么就到了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地步?”

    文学,一次次面临边缘化的切肤之痛。2001年初,著名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来华讲学,其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以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宣告文学的终结。他尖锐地说:“过去150年间,新的电信统治的力量对传统话语方式进行征服和颠覆,文学的边缘化标志着文学的时代已经结束。”图像化生存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根源于文化的“焦虑”浸透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

    文学,真的不再有“黄金时代”了吗?

   
 “应以理智的态度看待文学的落差”

    一个月前,秉持对“文学性的坚持与坚守”的《收获》,步入知天命之年,这个被同行称作“傲立的文学标杆”的纯文学期刊,高调发布了它的发行量:12万册,一个令人精神一振的数字。

    80年代,堪称中国文学的风向标的《收获》、《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一度达到80多万份,这个数字一度被看作文学“黄金时代”的一个醒目标志。然而,就在当时,《收获》已故主编巴金敏锐地认识到这个过度膨胀的数字“是不正常的”,他主动提出降下发行量。“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在《收获》50华诞庆典中,副主编程永新说。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宁发现明代描金珍本《古兰经》见证回族发展史
·下一篇文章:展示千年历史文化福州中轴线规划出炉



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裸刑

·中国历史上最猛的二十六个女人

·揭密:为什么老外多娶中国丑女人

·情色电影触摸中国道德底线(组图)

·皇宫比妓院更不堪:细数中国古代十大淫秽乱

·被废立10次:中国古代“上岗”次数最多的皇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风尘艳后”排行榜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国古瓷香炉文化漫

·国际市场向中国瓷说“不”

·人扮妖,鬼画符——我看中国的行为艺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