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文学期待黄金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李舫
“文学现在才是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前不久一次题为《阅读的重量》的演讲中说。在那个从文学贫瘠中走出来的时代,“作家可能被抬到了一种今天我看来不太正常的高度,文学最便捷地成为全民宣泄压抑了太久的感情的通道,读者集体性的阅读兴奋本身大于对文学品质的期待,才造就了那个时代作家的特殊地位。作家从80年代的尊崇到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位置降低,这是正常的。在如今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下,文学不再受宠,它与其他行业应该是平等的。”
对于新世纪以来多元语境中的文学境况,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充分的准备。白烨认为:“文学境况的改变迅即而巨大,对其走势的把握和问题的捕捉,越来越不易,越来越重要。”
“文学,有能力温暖世界”
为争取更多的读者,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出路,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文学进行不少反省,也做出不少改变。
文学期刊的变化最为明显。《小说选刊》、《花城》、《十月》、《当代》、《钟山》、《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都试图从包装到内容寻求突变,并试图以更多非文学栏目的“文化化”来摆脱经营困境。2006年新年伊始,被《小说选刊》第一期封面照片“吓了一跳”的不在少数,那个啃着一摞干馒头、开怀大笑的民工表明了文学正在降低姿态,求得民众的认同。
在百度上搜索“纯文学”,跳出来的网页竟有588000个之多。在各种纯文学期刊为面向市场而煞费苦心时,各种纯文学网站则在为纯文学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这些努力令人感动。
“有必要提提近年来的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一位文学评论家说。关注现实,揭示生活,摹写人生的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是近年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亮色。他认为:“在文学中,最能快速而有效地抵制大众文化的浮躁和浅薄,消解流俗文化的低俗和快餐化,提升普罗文化的精神层次,当是这些谈天说地、不拘一格、追古抚今的散文随笔。那些看似平常、随手拈来的文字,参与了时代文化的创造,折射了时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描述了时代精神的荦荦大端、万千气象。”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说,报告文学从建设和谐新农村、描写英雄模范人物、民族关系融洽、人与自然和谐、道德伦理建设等题材与主题的分类综述中,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经过近20年的摸索,人们已经对文学在市场中的定位有了充分的认识,也对文学的前景重拾信心。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文学的境况已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一片黑暗,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还会回归,文学应该有自身的市场前景。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文学要走进大文化时代。”诗人雷抒雁强调。“近年来,文学在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在向历史的纵深开掘,在图像时代的挤压下艰难突围,文学新人和新的作家群茁壮成长等方面,表现出了颇有成效的一面。”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说:“对这些,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文学走向“黄金时代”,不仅需要在文本上的努力,更需要伦理上的共识。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的一个误区值得我们警醒:一提到真善美,就被诟病为矫情、虚伪、造作和浅薄。一方面,道德虚化和精神颓靡干扰着受众的审美判断;一方面,审美情愫的缺失也在加剧了道德的滑坡。“古人云:道德文章。文学的繁荣,不仅需要作家、文论家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在谈到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原则时说。
文学迈向“黄金时代”,首先要回归正常的审美判断——同情、悲悯、慈爱、善良、真诚、宽容中来。“如果现代社会有点冷落文学,我想重要的责任可能不在读者,而在于写作者,在于是否有足够优秀的作品给读者分享。”铁凝说,她坚信“中国文学一定会更好,一定还会有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世界。”(记者 李舫)
·上一篇文章:宁发现明代描金珍本《古兰经》见证回族发展史
·下一篇文章:展示千年历史文化福州中轴线规划出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