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疯炒普洱茶内幕:少数庄家导演资本争夺
来源:新民周刊 文章作者:佚名
在仓库内,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万一储存不当,品质变坏,跳河都来不及。”
与这位仁兄有着类似遭遇的,更多是来自广东、福建一带的新“普民”,也有从山西而来的煤老板。
幕后推手
对于三大“指标股”的异样,参加首届云南普洱茶春茶博览会的展商大多认为与背后的炒作成风大有关联。
炒作,可以说是普洱茶从默默无闻走向名声显赫的重要推力。从云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邹家驹到一些普洱茶厂家,现在都坦言普洱茶原本确是边销茶、平民茶。
当然,“平民茶”的出身并不能否定普洱茶在降脂、降压以及减肥方面具有一定功效,“越陈越香”也确实是传统定义上的优质普洱茶区别于龙井等绿茶的特殊魅力。
也就是说,充其量,普洱茶只是一个保健性能较好的茶饮。但问题是,上述概念从一开始就被一些炒家甚至一些沦为“企业代言人”的专家们人为地无限放大,甚至神化。
先是马帮声势浩大进京再现“ 茶马古道韵味”,后是100克“宫廷普洱茶”在广东拍卖出16万元的天价;此后,各色马帮行动与“高潮迭起”的普洱茶拍卖层出不穷。到今年初,更有一支庞大的恭迎队伍进京迎接一块百年宫廷普洱荣归普洱故里。
这块百年普洱被誉为“茶祖”,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恭迎队伍穿越九省市,所到之处皆有人“朝拜”。等到了当时的思茅市,其隆重更是登峰造极,远胜宋丹丹在小品中所说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目击者回忆,当时的祭“祖”场面,彩旗飘扬、警车开道、直升机护空,礼炮相迎、万人朝拜。
4月8日,思茅市也正式改名“普洱市”,虽然普洱市的相关官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并不认同改名是为了打普洱牌的说法,但如此的声势浩大,其用意不言自明。从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节,至今已有八届,当地也将普洱茶产业先后由“重要产业”提升至“支柱产业”,后又提拔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
边远地区,地方政府为走出经济困境如此用心良苦或可理解。问题是,在一轮轮的马帮秀、专家发言、明星代言、慈善秀以及拍卖表演后,由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的一次次强势宣传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众茶饮敷上了过度的“文化”色彩,弄成了“茶中古董”、穿上了“皇家金缕”、说成了包治百病的“灵芝草”、变成了潜力无限的“收藏品”。
到这个程度,普洱茶也就失去了茶的味道了,一个原本让人静心清气的茶饮,最终沦为了一个让人物欲膨胀的金融工具。
事实上在这次骤涨暴跌前,已有业内人士看不下去这一幕幕表演,出来揭露所谓的拍卖存在“假拍”与“真拍”猫腻、最终无非是为了抬升普洱的造势。针对普洱茶所谓防癌抑癌、抗衰老诸如此类的神效以及一些被放大甚至故意捏造的历史文化的批判也是此起彼伏。
但这个世界,只要存在能翻云覆雨的炒家,就永远不缺炒作的题材,对于这些强加于普洱身上的“概念”,用邹家驹的话说,其实,普洱业内早已心存担忧,并对利弊争论不休。
“概念”其实最终落于炒家之手。最大的得益者目前看来并非地方政府与茶农。先是来自港台地区的茶商,他们是普洱茶的唤醒者,也是热潮的第一波掀起者,在普洱茶还沉睡于深山老林中时就已组织人马翻山越岭以低廉到甚至不满10元一饼的价格将老茶饼网罗囊中。
出现在各个山头的台商最终让蒙在鼓里的地方政府与茶民、茶厂意识到了普洱茶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台茶商倒也功不可没。
正因普洱茶长期沉默,2000年之前,产量很少,上了年份的老茶饼更是奇货可居,潘斌介绍,老茶饼现在大多集中在港台茶商圈内。
以千年古茶树制成的普洱茶饼保存得当确实“越陈
·上一篇文章:《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下一篇文章:被法西斯逼死的德国画家(图)
相关文章